提起二维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个黑白色图案的小东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添加微信好友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使用共享单车需要扫一扫二维码,获取网络信息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在超市购物也可以使用二维码来支付。但是,到底什么是二维码,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小编今天就来给二维码做个简单的介绍。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的在二维可读性条码,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具备一维条码所不具备的定位标记和容错机制,定位标记使得二维码从任何方向读取都可以被识别,而容错机制使得二维码存在一定掩盖时仍可正确地还原数据。其实,我们每次在扫码时都会停留一定时间,就是在进行定位,而二维码中间的小图片或Logo因为容错机制的存在,而不会影响二维码的识别。二维码技术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到现在全球有大约250多种二维码,例如,PDF417,Data Matrix, Matrix码,Aztec码,QR码等等。其中QR码因为具有识读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保密性强、可靠性高的优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二维码。QR码的全称是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响应码。它由日本的DENSOW**E公司于1994年发明,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汽车制造厂便于追踪零件而使用,后来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就误以为QR码就是二维码,二维码就是QR码了。
二维码的广泛应用使得二维码的国际标准化变得至关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二维码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印制精度、符号大小不符合要求,就容易导致信息乱码、无法识读等问题。此外,实现二维码的标准化也有利于实现二维码识别技术和设备的兼容和升级。国外的很多标准化组织都在二维码的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小编在国际标准数据平台Techstreet上对QR码相关的国际标准进行了查询。
首先看到的就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国际标准(ISO/IEC 18004:2015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QR码符号技术规范)。该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委员会(ISO/IEC/JTC1/SC31)在2000年制定的。标准定义了QR码的技术规范要求,规定了QR码的符号体系特征,数据编码方式,符号格式,结构特征,纠错规则,参考译码算法,印刷质量要求以及用户可选择的应用参数。英国标准化协会BSI在2000年采纳ISO/IEC 18004作为英国标准。
根据该标准,QR码有两种模式和四十个版本,四种容错级别,最低级别7%的字码可以被修正,最高级别30%的字码可以被修正。无论是何种版本和容错级别的QR码,都包含了固定的基本结构,用于帮助扫描软件快速识别和解码。例如,下面就是ISO/IEC18004中提供的一个版本QR码的结构图,由编码区域和功能图形组成。我们在QR码三个角落中看到的“回”形图样,就是功能图形中的定位标识,可以协助扫描软件定位QR码并变换坐标系,实现任意角度扫描。常在QR码右下方出现的小“回”形图样,是校正标识,可以帮助进一步校正坐标系,尤其是当QR码印刷在不平坦的面上,或者拍照时候发生畸变等。不同版本的QR码的校正标识的数量会有差异。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二维码方面的小知识,如果您想要进一步了解条码识别领域的其他国际标准,欢迎您访问Techstreet网站进行查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国际化智库”。期待与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员,以及“商标”、“域名”、“标准”、“品牌保护”和“专利”等领域的人员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