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一个老帖,看思博有人喜欢的么?
人居两地 情发一心
-------红楼梦二十九回尾
“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宝黛二人闹别扭,却没想到引出老祖宗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而这么一句,又让二人引出无数感慨。值得玩味的“一心”二字。如果爱一个人爱到深处,不仅仅心境是一样的,甚至时间久了,连外貌都一样,俗称“夫妻相”。有天生的夫妻相,但更多是相处时间久的,彼此思念所造成的。
这段描述“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应了《枉凝眉》中“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不由不佩服曹大师的匠心。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说的就是人们两地分开,彼此思念。想想古时的交通多么不方便,所以这一情景太过常见,有不少古诗都在描述这一情景。
首先让我联想起的佳句就是,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太有名气了。为什么我会首先想起来呢?因为这首讲的是李清照夫妇的事情。讲的也是男女爱情,正跟红楼梦对应。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夫妻两人的别离,正是一心而两分,一情而两地。而我在看书看到赵明诚先死了,剩李清照一人的时候。我觉得这首词又多了几分不同的意味。阴阳相隔,也是一种相思,可是不知道地下那位是否也在思念她啊?我很希望这首词是李清照这个时候写的,可惜的是后面的故事也让我不敢这样想。
李清照这首《一剪梅》现在做成歌曲,叫《月满西楼》,曲子还是很好听的。有人考证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最后两句是来自于范仲淹的《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中的最后一句。范老的诗词总脱离不了国家大事。真的应了自己那句“先天下人之忧而忧”。我一直为他不值。他也是能文能武,也曾经带兵打过仗。可是一生总的来说确是居于江湖,而非在庙堂。他与皇上虽也是分为两地,情却不为一心,所以他一生都是郁郁寡欢的,大多的诗歌都是一种愁苦。也许这就是宋朝出了很多名士,名臣,名将,却几乎没有明君。也许就是因为大家不是情发一心吧。如果皇上和岳飞能一心,那秦桧是什么下场呢?
其次,让我想起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首“有篇词”。中国诗词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有句无篇”,大家往往都只能记住那最经典,对点睛的一句,确无法把整篇记住。这首词确是不同,虽然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所以让我感觉整篇的就如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因为整篇呼应,你提出一句总有断篇之感,仿佛是“抽到断水水更流”,我每次背诵的时候都是一气而完,不然我觉得表达不了那种思念之情。
这小令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可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于是,这里的一心成为了外物—长江水。正是两人一心,两地一水,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朴实中见深刻。可见作者高超的水平和匠心。
这个还让我想起少游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在《九品芝麻官》中被使用后,每次看到总让我想笑。我觉得周星驰不是搞笑那么简单,同时也在一些地方做到讽刺。男仆追少奶奶,本来就不应该的。而用这句来表达就更不应该了。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主仆二人,哪里会分开长久呢?我感觉这是周星驰在讽刺那些用诗歌来泡美眉的人,装的很有才华,谁知道确是草包一个。
这首词可以理解为,该两人为了长久的打算而短暂的分开,虽然没有提到一句相思,确是隐藏着深情。这一整句就是“一心”,两人正有了这样统一的思想才舍得分开,而形成各居一地的局面。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这句,总想象秦少游和苏小妹之间的故事,想着这就是少游给苏小妹写的。可是后来才知道,苏轼就没有妹妹,那些故事都是后来的人编的传说。
不过,随着长大,也越来越不喜欢这句词了。因为,我感觉这就是一句借口。给你一个“两情长久”的未来假象,你现在才不会缠着这作者,这作者才能去干工作,做事业,但是,作者也能潇洒风流去了。于是,人在两地,心却不是一心了!
这还让我想起一个有着浓重的民间色彩的传说。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后不久,便辞别娇妻去长安做官。一去五年,司马相如才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十三个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呢?凭卓文君的敏思捷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数字的排列中,唯独缺少“亿”这个数位。
周溶泉教授曾分说:无“亿”,“一是司马相如难以将弃旧之念向妻子启齿,二是司马相如又要让妻子明白他欲中断夫妻恩爱的打算,三是司马相如告诉妻子音书久滞的真正原因,一字之省却容纳了诸多内容。”
是啊,“无亿”, 谐音上是“无忆”,说明司马相如不再想念卓文君,不再回忆当年的凤求凰,不再回忆当年的幽会和私奔,当年的当街卖酒了。司马相如在长安已经“乐不忆君”了。
另外,从谐音上推断还是“无意”?原来司马相如有外心了,对卓文君没有意思,起了休妻的念头。而这“无意”,确明白的“有意”的体现在信上。
此时无意却有意,这“亿”不写出来,确实起到了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
同时,卓文君看到这样的信,当然伤心,也很气愤。不知是为了挽回同司马相如的那段夫妻情感,还是赌气丈夫的有意刁难,卓文君也挥笔回书: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思千点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难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他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遇冷雨,四月枇杷未黄意阑珊。三月桃花逐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才女就是才女,用数字把难题回给了司马相如:环已段,雁儿孤,月难圆,花随水,筝断线,我们俩到底如何听君言。你不用亿,我也不用,卓文君也是一个性格要强的人。她也知道虽说婚姻“未黄”,但是已经没有意思了。她用了一个“噫”字,虽然感叹词,连起来就是“忆郎”。古时没有标点,所以这个“噫”,看似无意,确又有意。看这个传说,看到这夫妻俩斗心眼,虽然纸面之上,确让我感觉不亚于《史密斯夫妇》的勾心斗角的场面。
传说的结局是司马相如一接到信,就立马返家,夫妻团圆的美满结局。
上面分析是按人们一直的想法。我觉得把人想到太坏了。我理解无亿的谐音可以是“无疑”。那么故事的版本就变了。有人说给司马相如,说卓文君在老家四处问司马相如的事情,已经怀疑他有外遇了。司马相如听说了,就写了一封信。意思就是告诉卓文君,不要怀疑自己。但司马相如写的太简单。这卓文君理解了多个意思,她回信也有点过。但是她一样没有怀疑自己的丈夫,只是有点埋怨,埋怨时间太久了,这么久的时间,下一辈子,司马相如做女的,你自己来试试这种相思。所以,司马相如立马回家了。
更让我奇怪的是,明明有“一”,为什么还要考虑“亿”呢?如果这样,我可以理解成这样“忆(一)你无疑(亿)”。如果把数字翻过来,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还可以说,无忆?忆!这样的理解也是满有意思的。
所以传说毕竟是传说,留给我们的就是无限的想象。上面这个传说里面隐隐的提到中国古代的另一个传说,那就“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这就是七夕的故事。
实际上,最后一句的上半句主要形容织女,而下半句主要说的是牵牛。“盈盈”二字形容织女的婀娜,正所谓“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脉脉”二字形容牵牛的深情,正所谓“情到深处情转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学者认为“盈盈”“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我不同意。我觉得这两句对两人都有描写。所以,上半句主要说织女,次要指牵牛也是在水边,不过是一水之距而已;下半句主要说牵牛,次要说织女也在看牵牛,不过是隔河而望罢了。所以也是两人两地一心,这情感是靠目光在交流。
所以“盈盈”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是形容水的,也许是胡适那个故事,让大家觉得那是形容水的。我觉得《笑傲江湖》中的“盈盈”就应该是织女这个样子,既有婀娜的身姿,更有一种愁肠在内。织女是思念牵牛,而盈盈是想念父亲,到想念令狐冲。所以她有点怨女的情绪在内,怨令狐冲爱上他师妹,怨老天不上他们早点相见。所以怨令狐冲而让他叫自己婆婆,怨老天就转怒给别人,让那些武林人士受罪,怪他们多管闲事。所以,至今的影视作品中没有一个“盈盈”让我感觉演的好的。
前面说的都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看来古金一样啊。爱情是大家最大的主题。这样我就想到一首不是讲爱情的有趣诗来。宋朝李禺有首回文诗《记怀》,全诗如下: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痴心己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诗中的“忆”是与“离人”的“久别”相对应的。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孤灯独守,寂寞难耐,小孩见不到父亲,自然也缺少欢趣。诗人没有写妻子思念丈夫怎样不思食寝,也不在人物诸如愁眉苦脸的形态上用笔泼墨,更不在她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的感情外露上去作描写,而是紧抓一个“忆”字来贯穿全篇,于淡雅的语言中见出沉郁的情致。这首诗顺读是儿忆父,妻忆夫,而倒读则成了夫忆妻,父忆子,奇妙之极,不能不叫人叹服有机趣之美。
倒读,这首诗就是: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痴?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父忆妻兮父忆儿。
全诗融入了浓重的感情。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伤,有萦怀妻儿的凄苦。此诗顺读与倒读,都能在“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上连成一体。通过顺读倒读形象的表达了“情发一心”。不仅表达了分居两地夫妻之间的相思,也表达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读罢让我心中一暖,感觉家庭的温馨。想想现在,多少家庭是分开在两地,甚至是三地四处的,他们之间的情感可以看看每年的春运就知道了。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很有意思的一首诗歌,总共四段,第一段写女子,后三段写男子。前一段写女子在家采卷耳,思念郎君,所以感觉活也累了。后三段写男子赶路回家,可是山路难走,马有累了,想的她自己就发愁啊。于是拿出酒来喝酒,谁知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一首诗歌分成两个场景,我读这首诗歌就感觉看电影。先用一个双镜头在屏幕上表现两人的相貌,然后拉开镜头,先表现女子在家劳作—采苍耳。然后一个错层镜头,让女子劳作的画面淡化,显出男子奔波的镜头,然后表现山路的崎岖,马累,酒杯以及喝酒。然后在浮出女子镜头,最后定格在双画面,一个画面表达男子喝酒休息时候看向远方的眼睛,同样,另一个画面表达女子劳作休息看向远方的眼睛。如果你仔细看,那绝对是深情的眼睛。虽然人分两地,但是情发一心,距离虽远,但隔不断情。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英文:“Absence to love is what wind is to fire. It extinguishes the small;it inflames the great.”翻译成汉语:“爱情之于离别好比风之于火,它能将小火熄灭,使大火熊熊燃烧.”。我觉得应该改成“分居两地是风,情发一心是火。凤即使再大,只要一心,火还能燃烧;否则即使没有风,火仍然会灭”。
这短短的八个字让我联想的太多了。比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比如说到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让我想起“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以及“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等等。也许这样的诗歌太多了,每个人联想起来的都不一样。从七字的词到五言的乐府,最后回到诗歌的总源头四言的诗经。我们看到处处都有这样的意思表达,我想上面这些诗歌曹雪芹可能都读过,他也深深有体会,而他最后也是如诗经一样用四言的两句总结了出来,这是一种提升,也是一种凝练。看到这里,想到这里,我感觉要是以曹雪芹为大师的标准,现在的所谓国学大师都应该汗颜,也可以说现在没有国学大师了,这更让我从心底佩服起这位300年前的大师了!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晚上11点40写完
人居两地 情发一心
-------红楼梦二十九回尾
“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宝黛二人闹别扭,却没想到引出老祖宗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而这么一句,又让二人引出无数感慨。值得玩味的“一心”二字。如果爱一个人爱到深处,不仅仅心境是一样的,甚至时间久了,连外貌都一样,俗称“夫妻相”。有天生的夫妻相,但更多是相处时间久的,彼此思念所造成的。
这段描述“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应了《枉凝眉》中“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不由不佩服曹大师的匠心。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说的就是人们两地分开,彼此思念。想想古时的交通多么不方便,所以这一情景太过常见,有不少古诗都在描述这一情景。
首先让我联想起的佳句就是,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太有名气了。为什么我会首先想起来呢?因为这首讲的是李清照夫妇的事情。讲的也是男女爱情,正跟红楼梦对应。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夫妻两人的别离,正是一心而两分,一情而两地。而我在看书看到赵明诚先死了,剩李清照一人的时候。我觉得这首词又多了几分不同的意味。阴阳相隔,也是一种相思,可是不知道地下那位是否也在思念她啊?我很希望这首词是李清照这个时候写的,可惜的是后面的故事也让我不敢这样想。
李清照这首《一剪梅》现在做成歌曲,叫《月满西楼》,曲子还是很好听的。有人考证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最后两句是来自于范仲淹的《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中的最后一句。范老的诗词总脱离不了国家大事。真的应了自己那句“先天下人之忧而忧”。我一直为他不值。他也是能文能武,也曾经带兵打过仗。可是一生总的来说确是居于江湖,而非在庙堂。他与皇上虽也是分为两地,情却不为一心,所以他一生都是郁郁寡欢的,大多的诗歌都是一种愁苦。也许这就是宋朝出了很多名士,名臣,名将,却几乎没有明君。也许就是因为大家不是情发一心吧。如果皇上和岳飞能一心,那秦桧是什么下场呢?
其次,让我想起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首“有篇词”。中国诗词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有句无篇”,大家往往都只能记住那最经典,对点睛的一句,确无法把整篇记住。这首词确是不同,虽然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所以让我感觉整篇的就如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因为整篇呼应,你提出一句总有断篇之感,仿佛是“抽到断水水更流”,我每次背诵的时候都是一气而完,不然我觉得表达不了那种思念之情。
这小令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可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于是,这里的一心成为了外物—长江水。正是两人一心,两地一水,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朴实中见深刻。可见作者高超的水平和匠心。
这个还让我想起少游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在《九品芝麻官》中被使用后,每次看到总让我想笑。我觉得周星驰不是搞笑那么简单,同时也在一些地方做到讽刺。男仆追少奶奶,本来就不应该的。而用这句来表达就更不应该了。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主仆二人,哪里会分开长久呢?我感觉这是周星驰在讽刺那些用诗歌来泡美眉的人,装的很有才华,谁知道确是草包一个。
这首词可以理解为,该两人为了长久的打算而短暂的分开,虽然没有提到一句相思,确是隐藏着深情。这一整句就是“一心”,两人正有了这样统一的思想才舍得分开,而形成各居一地的局面。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这句,总想象秦少游和苏小妹之间的故事,想着这就是少游给苏小妹写的。可是后来才知道,苏轼就没有妹妹,那些故事都是后来的人编的传说。
不过,随着长大,也越来越不喜欢这句词了。因为,我感觉这就是一句借口。给你一个“两情长久”的未来假象,你现在才不会缠着这作者,这作者才能去干工作,做事业,但是,作者也能潇洒风流去了。于是,人在两地,心却不是一心了!
这还让我想起一个有着浓重的民间色彩的传说。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后不久,便辞别娇妻去长安做官。一去五年,司马相如才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十三个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呢?凭卓文君的敏思捷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数字的排列中,唯独缺少“亿”这个数位。
周溶泉教授曾分说:无“亿”,“一是司马相如难以将弃旧之念向妻子启齿,二是司马相如又要让妻子明白他欲中断夫妻恩爱的打算,三是司马相如告诉妻子音书久滞的真正原因,一字之省却容纳了诸多内容。”
是啊,“无亿”, 谐音上是“无忆”,说明司马相如不再想念卓文君,不再回忆当年的凤求凰,不再回忆当年的幽会和私奔,当年的当街卖酒了。司马相如在长安已经“乐不忆君”了。
另外,从谐音上推断还是“无意”?原来司马相如有外心了,对卓文君没有意思,起了休妻的念头。而这“无意”,确明白的“有意”的体现在信上。
此时无意却有意,这“亿”不写出来,确实起到了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
同时,卓文君看到这样的信,当然伤心,也很气愤。不知是为了挽回同司马相如的那段夫妻情感,还是赌气丈夫的有意刁难,卓文君也挥笔回书: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思千点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难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他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遇冷雨,四月枇杷未黄意阑珊。三月桃花逐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才女就是才女,用数字把难题回给了司马相如:环已段,雁儿孤,月难圆,花随水,筝断线,我们俩到底如何听君言。你不用亿,我也不用,卓文君也是一个性格要强的人。她也知道虽说婚姻“未黄”,但是已经没有意思了。她用了一个“噫”字,虽然感叹词,连起来就是“忆郎”。古时没有标点,所以这个“噫”,看似无意,确又有意。看这个传说,看到这夫妻俩斗心眼,虽然纸面之上,确让我感觉不亚于《史密斯夫妇》的勾心斗角的场面。
传说的结局是司马相如一接到信,就立马返家,夫妻团圆的美满结局。
上面分析是按人们一直的想法。我觉得把人想到太坏了。我理解无亿的谐音可以是“无疑”。那么故事的版本就变了。有人说给司马相如,说卓文君在老家四处问司马相如的事情,已经怀疑他有外遇了。司马相如听说了,就写了一封信。意思就是告诉卓文君,不要怀疑自己。但司马相如写的太简单。这卓文君理解了多个意思,她回信也有点过。但是她一样没有怀疑自己的丈夫,只是有点埋怨,埋怨时间太久了,这么久的时间,下一辈子,司马相如做女的,你自己来试试这种相思。所以,司马相如立马回家了。
更让我奇怪的是,明明有“一”,为什么还要考虑“亿”呢?如果这样,我可以理解成这样“忆(一)你无疑(亿)”。如果把数字翻过来,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还可以说,无忆?忆!这样的理解也是满有意思的。
所以传说毕竟是传说,留给我们的就是无限的想象。上面这个传说里面隐隐的提到中国古代的另一个传说,那就“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这就是七夕的故事。
说七夕最早的诗歌,可谓是汉乐府《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歌最有名的当是最后两句。这也有一小故事,上个世纪30年代,杨振声先生任青岛大学校长,有一次他听说好友胡适将乘轮船赴上海,就邀请他顺道来青岛演讲。船到青岛海面,恰逢暴风,风大浪恶,轮船无法靠岸。胡适先生便给杨拍去一封电报,上面只有5个字,“危在水中央”。杨先生见后,很快复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个化用《诗经》名句,一个直引古乐府以表情达意,实在新颖别致,大风恶浪的险境与不得一见的遗憾都消解在娓娓诗情之中了。知道胡适的人很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也不少,但是很多人都误解了“盈盈”两字。实际上,最后一句的上半句主要形容织女,而下半句主要说的是牵牛。“盈盈”二字形容织女的婀娜,正所谓“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脉脉”二字形容牵牛的深情,正所谓“情到深处情转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学者认为“盈盈”“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我不同意。我觉得这两句对两人都有描写。所以,上半句主要说织女,次要指牵牛也是在水边,不过是一水之距而已;下半句主要说牵牛,次要说织女也在看牵牛,不过是隔河而望罢了。所以也是两人两地一心,这情感是靠目光在交流。
所以“盈盈”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是形容水的,也许是胡适那个故事,让大家觉得那是形容水的。我觉得《笑傲江湖》中的“盈盈”就应该是织女这个样子,既有婀娜的身姿,更有一种愁肠在内。织女是思念牵牛,而盈盈是想念父亲,到想念令狐冲。所以她有点怨女的情绪在内,怨令狐冲爱上他师妹,怨老天不上他们早点相见。所以怨令狐冲而让他叫自己婆婆,怨老天就转怒给别人,让那些武林人士受罪,怪他们多管闲事。所以,至今的影视作品中没有一个“盈盈”让我感觉演的好的。
前面说的都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看来古金一样啊。爱情是大家最大的主题。这样我就想到一首不是讲爱情的有趣诗来。宋朝李禺有首回文诗《记怀》,全诗如下: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痴心己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诗中的“忆”是与“离人”的“久别”相对应的。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孤灯独守,寂寞难耐,小孩见不到父亲,自然也缺少欢趣。诗人没有写妻子思念丈夫怎样不思食寝,也不在人物诸如愁眉苦脸的形态上用笔泼墨,更不在她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的感情外露上去作描写,而是紧抓一个“忆”字来贯穿全篇,于淡雅的语言中见出沉郁的情致。这首诗顺读是儿忆父,妻忆夫,而倒读则成了夫忆妻,父忆子,奇妙之极,不能不叫人叹服有机趣之美。
倒读,这首诗就是: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痴?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父忆妻兮父忆儿。
全诗融入了浓重的感情。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伤,有萦怀妻儿的凄苦。此诗顺读与倒读,都能在“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上连成一体。通过顺读倒读形象的表达了“情发一心”。不仅表达了分居两地夫妻之间的相思,也表达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读罢让我心中一暖,感觉家庭的温馨。想想现在,多少家庭是分开在两地,甚至是三地四处的,他们之间的情感可以看看每年的春运就知道了。
看了这么多诗歌,让我们回到诗歌源头-《诗经》来看看。首先说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非常有名。而后跟着这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讲的就是相思,想着那淑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这诗经首篇讲到的就是“人居两地”了,不过没有明说“情发一心”。但是后面去给淑女弹琴甚至迎娶,我感觉淑女还是有意的。如果把这首诗送给她或者唱给她,她也许也会“辗转反侧”的。
如果上面是我的大胆猜测,那么下面这首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很有意思的一首诗歌,总共四段,第一段写女子,后三段写男子。前一段写女子在家采卷耳,思念郎君,所以感觉活也累了。后三段写男子赶路回家,可是山路难走,马有累了,想的她自己就发愁啊。于是拿出酒来喝酒,谁知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一首诗歌分成两个场景,我读这首诗歌就感觉看电影。先用一个双镜头在屏幕上表现两人的相貌,然后拉开镜头,先表现女子在家劳作—采苍耳。然后一个错层镜头,让女子劳作的画面淡化,显出男子奔波的镜头,然后表现山路的崎岖,马累,酒杯以及喝酒。然后在浮出女子镜头,最后定格在双画面,一个画面表达男子喝酒休息时候看向远方的眼睛,同样,另一个画面表达女子劳作休息看向远方的眼睛。如果你仔细看,那绝对是深情的眼睛。虽然人分两地,但是情发一心,距离虽远,但隔不断情。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英文:“Absence to love is what wind is to fire. It extinguishes the small;it inflames the great.”翻译成汉语:“爱情之于离别好比风之于火,它能将小火熄灭,使大火熊熊燃烧.”。我觉得应该改成“分居两地是风,情发一心是火。凤即使再大,只要一心,火还能燃烧;否则即使没有风,火仍然会灭”。
这短短的八个字让我联想的太多了。比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比如说到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让我想起“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以及“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等等。也许这样的诗歌太多了,每个人联想起来的都不一样。从七字的词到五言的乐府,最后回到诗歌的总源头四言的诗经。我们看到处处都有这样的意思表达,我想上面这些诗歌曹雪芹可能都读过,他也深深有体会,而他最后也是如诗经一样用四言的两句总结了出来,这是一种提升,也是一种凝练。看到这里,想到这里,我感觉要是以曹雪芹为大师的标准,现在的所谓国学大师都应该汗颜,也可以说现在没有国学大师了,这更让我从心底佩服起这位300年前的大师了!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晚上11点40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