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龙马 于 2016-2-2 23:55 编辑

(古代*术图)
例如,以此表中,我第一个看见的单元格为例(第一列、第三行):
想消弱“运动物体的重量”,增强“运动物体的长度”,则用原理“8、1、29、34”
其中:
原理8:重量补偿原理
原理1:分割原理
原理29:压力原理
原理34:自生自弃原理
我想了个技术改进的例子:由普通摩托车改装成直线赛道摩托车,为了增加稳定性,增加了车架长度,同时又要尽量控制车重,
解决方法很简单,搞个长点的车架就是了,
其实这可以说成是:
原理2:抽取原理---把前后轮从车身中抽出更多距离
原理3:局部质量原理---只增加了车架长度
原理4:非对称原理---车身整体的形状改变并不是等比例改变,而是只做局部改变。出来的车是个怪物。
……
看见没有,我从原理1可以一路说下去,啥都能凑上,既然40原理跟《推背图》一样普适,那这个矛盾矩阵就是一张好大的废纸。

(古代*术图)
例如,以此表中,我第一个看见的单元格为例(第一列、第三行):
想消弱“运动物体的重量”,增强“运动物体的长度”,则用原理“8、1、29、34”
其中:
原理8:重量补偿原理
原理1:分割原理
原理29:压力原理
原理34:自生自弃原理
我想了个技术改进的例子:由普通摩托车改装成直线赛道摩托车,为了增加稳定性,增加了车架长度,同时又要尽量控制车重,
解决方法很简单,搞个长点的车架就是了,
其实这可以说成是:
原理2:抽取原理---把前后轮从车身中抽出更多距离
原理3:局部质量原理---只增加了车架长度
原理4:非对称原理---车身整体的形状改变并不是等比例改变,而是只做局部改变。出来的车是个怪物。
……
看见没有,我从原理1可以一路说下去,啥都能凑上,既然40原理跟《推背图》一样普适,那这个矛盾矩阵就是一张好大的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