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第一次报名考试,考前三四天临时抱佛脚,法律部分不足100分,实务没去考。
21年第二次报名, 23年初考,法律部分162,实务102。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过考并获得资格证,眼下不在意是否能够通过考试建立系统、全面的专利理论知识,所以,我的备考资料可以说有且只有历年真题。显然,第二次考试结果证实了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以下的个人备考经历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各种资料均涉猎一些,各种复习形式也尝试一遍,最终确定只抓历年真题是最适合我的学习方式
这里的各种资料指的是:
l 论坛、软件等每日练题;
l 其他人发在网上的知识点整理;
l 专利考试书籍;
l 法律法条;
这里的各种复习形式指的是:
l 纸质资料;
l 手机或电脑刷软件;
l 平板
第二阶段:从8年以上的真题中,做题、找错并归纳
在第一阶段中,我确定自己适合“真题”+“电脑/平板”,所以在第二阶段中,首先做的就是将12年至19年的真题全部复制粘贴到一个excel文档中。这个文档将记录我的多次答题经历、记录纠错经历、分析答题数据、作为建立错题本的原始资料库,并且可以高效地在不同电子设备之间转移。
其次,在excel文档里答题。
第一次答题可以仅凭个人常识,错题数量很多,但不要紧,结合官方下发的考试指南梳理全部题目分别属于那些考点,对照全部题目的各个选项整理这些考点之下的知识点,整理内容也放在excel文档里,之后答题时可以用excel的隐藏功能暂时隐藏起来。
第二次答题与第一次答题相同,目的是为了再次梳理考试指南中各考点的具体知识点,本次需要核实第一次的整理内容,还需要拓宽第一次的整理内容。当然,每次答题后还要反复记忆一下各个知识点,还可以结合其他网络资料补充一下各知识点。以上操作会比较耗时,本人在职备考时通常一周多能整理好一份真题,所以专利法和相关法的十几份真题几乎花了三四个月。
第三次答题就可以着重关心错题了,结合前两次的答题对错误率不同题目做不同标记,然后用excel的筛选功能筛出全部错题,只做错题并且归纳错误原因。
第四次答题时从全部错题中再次筛选错题,只做错题并且看看这种错题属于要放弃的还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由于每次的答题记录和分析记录都清楚记录在这份excel中,因此,可以根据第三次答题和第四次答题的痕迹单独整理,形成“易混淆知识点对比”文档和“错题知识点强化记忆”文档。掌握这些内容,是稳拿任何一年真题的至少60%的分数的关键。
第五次答题几乎就属于临考前的快速记忆流程了,属于把各个考点下的各个经典题型过一遍眼,混个眼熟手熟。
本人在第四次答题和第五次答题之间间隔了七八个月以上。第四次答题的正确率最高,在70%~85%之间,因为这时候还有短期记忆,这个数据其实不可靠,第五次答题的正确率下降到了65%~75%,这个数据看起来很低,但没关系,这65%~75%属于必然掌握的内容,也属于每年万变不离其宗的题型,这就基本可以保障低分飘过了。再加上考前速记和多次答题整理出来的技巧,新题目里也能多少拿些分。
因为21至23年这几年里的考试变故,本人23年初心态已经疲惫了很多,第五次答题不仅是在搁置备考半年多以后重新拾起的,实际上也只刷了全部真题里的八九份,如果在第四次答题后考得话,也许比第五次状态要好点。那么按照第五次的状态能过的话,相信更有毅力的人只凭真题会取得比本人更好的成绩。
切记,后面几次答题不要只浮于真题表面,需要明白出题的逻辑和想法,单纯刷题只能记住旧题目的答案而已,既然要从旧题目里为新题目做准备,就需要抽出旧题目和新题目的共通点,比如以下是本人在论坛题库中对个别题目给出的分析:
例一:甲公司发现乙公司未经其许可,制造销售了甲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某产品,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乙公司在被诉后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针对甲公司上述专利权的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经过审理,作出宣告甲公司上述实用新型专利权全部无效的审查决定;甲公司不服该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该审查决定。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公司提起侵权诉讼时,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交专利权评价报告
B.甲公司在侵权起诉前可以请求当地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C.根据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无效宣告审查决定,法院可以裁定驳回甲公司的侵权起诉,无需等待针对上述审查决定的行政诉讼结果
D.甲公司提起行政诉讼后,乙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多次做题后明显可知,A考专利权评价报告的相关内容,无他,纯记忆。B考诉前/诉中保全的相关内容,有关内容可以通过对比记忆,也是纯记忆。D考行诉之第三人,纯记忆。C先考题目理解,后考无效,题目理解是重中之重。
本人针对C给出的分析归纳是:
这里要十分留意题目和C选项里的几个概念。题目包括“受理侵权诉讼的法院”“审理无效宣告请求的复审委”“受理要求撤销复审委的无效审查决定的法院”这三个主体。C选项说的是,第一个法院也就是“受理侵权诉讼的法院”可以根据复审委的无效决定直接驳回侵权起诉,而不是说,第二个法院也就是“受理要求撤销复审委的无效审查决定的法院”驳回起诉。第一个法院可以根据复审委的无效决定直接驳回侵权起诉……。
可见,对于题目较长的真题,需要由繁化简,找出关键词去理解题目和选项,清楚掌握每个主语已经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如何答题前甚至不知道法院的常见权能,复审委的常见权能,那答题时真会变成一团浆糊。
例二:[多选] 甲将自己拥有专利保护的一款运动鞋委托乙代工生产,后发现乙未经其许可,自行生产该款运动鞋并对外销售,甲向法院起诉并请求获得赔偿。以下可以作为侵权赔偿数额计算依据的是?()
A . 甲因研发该专利技术所投入的合理成本
B . 乙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C . 该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
D . 甲乙双方签订的委托加工合同中约定的专利侵权赔偿条款
多次做题后明显可知,侵权获益和赔偿条款属于必选,合理成本属于不选,但“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这个词有点唬人,如果不能将其他年份的同类型真题作比较,很难发现C其实想考的是“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Vs专利权的使用许可费”。
本人针对C给出的分析归纳是:
关于C选项,根本原因在于“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专利权的使用许可费(的合理倍数)”。专利权的使用许可费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值(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签订了使用许可,才会形成使用许可费),而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因计算方式不同而不一,而且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还受“是否已经发放过许可证”“发放许可证的数量”“使用许可费的高低”的因素的影响,所以,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是一个不太确定的值。据上,专利权的市场评估价值≠专利权的使用许可费;侵权赔偿可以考虑使用许可费的合理倍数,但不考虑市场评估价值。
可见,本题除了基础考点,关键在于区分易混淆的名词,并理解这些易混淆的名词之间的本质区别。法律部分的易混淆名词不下几十对,如果能够基于excel文档轻松整理出三四十对易混淆名词(并熟练掌握对应的考点),那这份excel整理的就八九不离十了。
第三阶段:考前一两周内的宏观梳理。
把自己认为的各个重要考点、易混淆考点等等均整理成寥寥一两句,哪怕站在考场门口,也只需要二三十分钟就能够快速浏览一遍这些重要考点和易混淆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