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研发投入730亿美元,高通走了37年,华为用十年

IP之声

2022-05-18 02:10:23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是为了纪念1865年5月17日,包括法、德、俄、意、奥等在内的20个欧洲国家在巴黎正式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并宣告成立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ITU)。

在此之前,1837年,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及威廉·库克在英国提交了电报的发明专利。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在美国也提交了电报发明专利。

与英国历史更加悠久的专利法不同,美国虽然在1790年通过了第一专利法,但是在1836年国会决定成立专利局之后,由专业人员负责审查专利,代替之前的注册制,才使得专利在美国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

在此之后,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更是象征着美国专利制度在促进电信行业大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就像一个双螺旋,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从早期的贝尔公司,到演变而成的AT&T,运营商与通信技术开发商的角色逐渐分离,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公司,高通、诺基亚、爱立信、朗讯、北电网络、阿尔卡特、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以及后来崛起的华为和中兴等。

而正是这些公司,塑造当今世界专利格局的半壁江山。

从近代来看,高通与华为绝对算得上是两家非常有代表性的公司。

高通可以说影响和定义了当前通信行业专利的基本格局,甚至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一些专利政策也趋于向高通靠拢。

华为则是后生代表,其快速的发展,直接挑战了美国在通信行业一直享有的标准“金本位”的地位,但华为对全球专利规则的影响力,与西方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在高通近日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高通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累积有730亿美元



来源:高通

无独有偶,华为在2019年底一次针对《华尔街日报》不实报道的公开信中,提到华为在过去十年已累积投入研发730亿美元,仅2018年的研发投入就有150亿美元。


来源:华为


同样的730亿美元研发投入,高通用了37年,华为只用了10年。

也说明了,后来的追赶者必须要重视研发投入,重视创新,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内生存下来。

可以看出来,华为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加大,尤其是在2017年被制裁后,华为PCT专利不降反升。或许正是在这种带动下,连高通都不得不加大了专利申请的势头。


这一政策,也被称为“高通税”,是由一系列设计相当严密条款组合而成,包括著名的“不许可,无芯片”的捆绑销售,反向授权,回扣等。

高通也成为唯一一家能够保持超行业FRAND许可费率,却依然能够占据行业翘首的企业。连高通此次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都提到,自2015年以来,只有两次导致诉讼。在另外一份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证词中,也证实了,在2006-2016年间,高通只有两起SEP无关的专利诉讼。

与爱立信和诺基亚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打专利诉讼不同,更少诉讼的高通,似乎让人忘记了高通的许可费是最高的:按常理,最高的许可费,应该是揭竿而起的陈胜和吴广最多才对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反而是许可费比高通低不少的诺基亚和爱立信才是专利诉讼最积极的,这就与高通在“高通税”的设计巧妙之处有很大关系。

高通通过一手“无许可,不芯片”迫使很多企业不得不签署许可协议,另一只手通过许可协议附带的反向授权条款,将对高通专利的质疑可能性降到最低,所以诉讼几乎就不会出现。
就像高通与苹果签署协议时,就对苹果“约法三章”,不得违反:(1)对高通公司提起FRAND诉讼;(2)诱导第三方对高通公司提起FRAND诉讼;或(3)认为任何高通公司的调制解调器芯片的销售使得高通公司的专利权用尽。

连FTC都认为,正是因为缺少诉讼的法庭测试,继续巩固了高通在行业内许可费制定上的垄断地位。

包括苹果、三星、LG、黑莓、联想、华为、中兴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曾表示对“高通税”的不满,但是又不得不被迫签署许可协议。

这就是高通将“专利”玩到最高境界的经验所在,据说高通这一套密不透风“高通税”的“设计师”,就是前高通总裁Steve Altman。

可以看出,华为可以用壮士断腕的气势去短时间内追上或是超过研发投入的差距,但是在全球专利规则的制定上,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绝非容易,中国企业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去突破,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贝尔的专利战——电话发明与美国专利法变革》 克里斯托弗·比彻姆(著),肖尤丹,许永建(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吴征,来源:企业专利观察,点击查看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热帖推荐